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浙江两省市先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2017年全国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据”。与以前的改革不同,此轮改革在对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将对高校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高校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一、高考招生录取体制改革对大学的影响
两省市的改革对高校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高考招生录取体制改革上:合并和取消录取批次,即上海吧本科院校原设的两个批次合并,仅保留本科和专科高职的区别,浙江则把原本科、专科高职的三个批次合并,在全国率先取消录取批次;凸显专业在选拔中的作用,专业的地位首次超过院校:两省市都实行高校以专业为单位提出招生要求,以院校还是专业为单位进行平行投档上,浙江方案明确“实行专业平行投档”,上海方案表述的是“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但在具体实施办法上正在研究向专业平行投档靠拢。
高考招生录取体制改革,给高校的招生和人才选播、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带了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生源状况两级分化,冷门和弱势专业面临生存危机。在以院校为单位的选拔模式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掩盖了专业的影响力,院校的综合实力可以弥补其冷门和弱势专业的不足。社会对高校专业的评价、需求等通过院校这个层面而间接到达冷门和弱势专业,也可以凭借学校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而吸引学生报考或通过调剂录取完成招生计划。改革后,学校有前台退居后台,专业直接走向前台,接受学生的批判和选择。每个学校将会呈现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名校也不例外,其冷门专业也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的境况。
学生成绩形态由整齐划一的扁平化改变为参差不齐,形成新的教育生态,给教学管理带来新课题。原先以院校为单位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分数优先,各学校录取新生的分数往往集中在一个比较窄的区间,呈现扁平化的形态。这种扁平化的形态给学校教学管理和转专业等方面带来了较大便利。而在实行基于专业的选拔后,同一专业的学生仍会呈现扁平化,但在不同专业之间会出现分数悬殊的情况,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同时,上述改革也给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在高校招生、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将对高校产生积极影响:
有利于学校、专业录取到知识结构符合要求、专业思想巩固的学生。在以院校为单位平行投档的选拔模式里,由于“选学校”和“选专业”不可得兼,多数学生优先考虑院校。有的学生投档进学校后,调剂到不理想的专业,所学非所好、所长,学习成为一个痛苦的过程,学习成绩明显滑坡,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改革后,以专业为单位填报志愿投档,学生能兼顾学校和专业,进校后专业思想巩固,学习成为愉快的过程。
有利于学校加强专业建设、特色建设,脱颖而出。高考改革后,专业直接走到舞台前沿接受学生选择,倒逼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做强专业,增强吸引力。普通院校也可以通过形成办学特色、强化优势专业脱颖而出,与重点高校一教高下,分享优质生源。
有利于政府调整学校专业布局,改变学校专业布局的高度雷同、同质化现象。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高校办学的同质化成因复杂,但是以院校为单位的选拨模式中院校对专业招生的庇护机制是重要原因,实行以专业为单位的选拨将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