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中国与中国的英语教学
日期: 2013-11-18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基于多元人才观,探索英语类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未来的中国与中国的英语教学

——记“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中国教育报 2013年11月18日 

    2013年10月20日,“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基于多元人才观,探索英语类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未来中国与中国的英语教学”。教育部门领导、全国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高校外语院系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共1000余人参加此次盛会。

    本次研讨会由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大会于10月19-20日在北京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包括166位发言者、139位论文摘要交流者在内的10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直面英语类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探索应对的策略与可行的方案,分享改革的思路与实践的经验。在国家及社会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英语类专业教学面临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本次研讨会为各高校英语类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引领了方向、指明了路径、启迪了思路。

    研讨会开幕式上,国家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教授、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美荪教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坚教授分别讲话,对英语类专业教学的发展提出期望和建议。研讨会顾问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多位外语教育界专家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出席了开幕式。

    研讨会主旨报告人有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仲伟合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教授。3位专家分别就我国英语专业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就新形势下英语类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目标进行指导和交流,就多元人才观下的教学要求与课程设置提出实践建议。

    大会还安排了专题发言、院校论坛、特邀论坛、专项论坛等不同环节。“专题发言”聚焦英语类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包括:英语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与课程建设、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评估体系建设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英语类专业教师发展与团队建设、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院校论坛”根据学校类型与专业特色划分,探讨发展中的挑战与对策,包含综合类院校、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专业类院校、民办类院校(含独立学院)六大类别。“特邀论坛”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就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三个专题交流理念与实践经验。“专项论坛”则针对新形势下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与教材建设、外语学科学术建设与创新以及数字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发展进行探讨,为多元模式下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的传播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一、建设质量标准体系:体现内涵,关注多元,兼顾差异

    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多元需求,英语类专业学科“随需应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针对社会发展、院校特色与学生特点制定新的教学要求与标准,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不同特点、不同专长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英语类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仲伟合教授在研讨会主旨发言中强调:“国家标准是所有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合格要求,它既应体现学科发展方向和专业定位的要求,又应该成为各高校制定本校英语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参照标准。”“学校标准应该是根据国家标准、学校办学水平和特色制定的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多层次的标准规划方向,将为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同时,研讨会专题发言特设“英语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与课程建设”分会场,多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各发言人分析了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质量标准的共核与差异,指出英语类专业新质量标准的制定应与专业规范、教学大纲、教学评估以及专业准入进行对接,体现思想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理念。有专家指出,制定国家质量标准应处理好十方面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质量标准的规范化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学术型、专业型人才培养,人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大众教育与个性发展等。实际上,对国家质量标准的关注与探究贯穿于整个研讨会的始终,体现了新质量标准建立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满足需求,多元培养

    为更好地实现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专家提倡依据各高校的师资水平和办学实力对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本次会议的创新点之一就是探讨了在不同学校及同一学校内实施多元人才观的可能性,从而使英语专业人才符合学生自身要求、学科要求与国家需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第二阶段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主流,第三阶段,也就是目前至以后若干年,是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外语人才为目标的外语教学改革时期。胡教授建议各高校根据学生入学水平、师资和学校性质进行准确定位,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 

    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担负起传承人文学科内涵的使命,又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精通经济、法律、外交等领域的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研讨会提倡高校依据实际情况提供多元人才培养渠道,包括以研究文学、语言学为主的学术型人才,具备商业、金融、医学等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学术与应用兼顾的综合型人才等。对于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这两个新设立的本科专业,与会学者认为,需要在这两个专业逐渐升温的背景下,结合院校特点,探索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本次研讨会上,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思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理念被多次提及。在“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等专题发言、院校论坛和特邀论坛中,与会学者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再次进行了强调。

    三、探索专业课程设置:立足校本,加强实践,凸显特色

    在英语类专业国家质量标准的框架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各高校落实多元人才观有着具体而现实的意义。

    在主旨报告中,文秋芳教授展示了她设计的课程框架——由“语言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教育板块组成,并以模拟实践为这三大板块的交汇,旨在全面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及研究方法。文教授特别强调,各校可以依据这一共同框架,对三大板块的内容进行灵活融合,并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标准的最高要求,从而体现不同学校的特色。

    “以语言输出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和“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等专题发言,则进一步探讨了具体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前者倡导以说、写、译等输出能力为驱动、促进语言输出的教育理念;后者从当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出发,建议通过文本细读、经典阅读、理解文化等方式提高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交际的能力。此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和思辨能力培养论坛”指出了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的兼容性,提倡将思维能力训练贯穿到所有英语专业的课程之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则进一步讨论了话题依托型(Topic-based)教学、任务依托型(Task-based)教学、交际英语(Communicative English for Chinese Learners)等实验教学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四、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基于标准,有效评价,以考促教

    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调整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如何建设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是英语类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专题发言中,“教学评估体系建设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分会场重点探讨了英语专业等级考试和英语专业课程评估改革的方式。对于英语专业等级考试,与会学者建议应当根据新制定的国家质量标准和多元人才观的指导思想来修订等级考试大纲,建立等级考试数据库、成绩反馈机制、考试试题评价制度等,充分发挥“以考促教”的作用。此外,有专家特别指出了考试的设计者、实施者与考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其中考生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分数解释、分数使用”等方面的知情度非常有限,因此提倡考试信息的公开并以此促进考试设计者与考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英语专业课程评估方面,与会学者分享了他们在“高级英语”、“课外研学与阅读计划”等课内外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建议在特定的课堂语境之下,可以采用读书报告、创造性写作、改编性演剧等自评方式和小组评比等互评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增加形成性评价在学生课程综合成绩中的比重,相应削减终结性评价的比例。还有专家提出应当尽快开发相应的工具或程序来检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效度,从而加强专业指导,提升评估效果。

    五、推动教学方法创新:立足质量,注重效果,灵活多样

    英语类专业具有布点广、院校类型多样、学生水平不均等特点,能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无论是英语专业、翻译专业还是商务英语专业,无论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综合型人才,无论是采用以“交际”为核心的理念还是以“内容”为依托的模式,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和所达到的效果都是重中之重。

    在专题发言、院校论坛、特邀论坛和专项论坛中,在各位发言者的理念阐述和经验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各类有效教学方法的分享。与会者从理论到实践,深入讨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教学团队对交际教学法从教材编写、课堂实践到评估形式的系列介绍,展现了院校教学团队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创性与思辨性。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论坛”上,专家、教师形成了对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做、做什么的一致看法。首先,课堂教学要树立恰当、现实、清晰、可量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内容应紧扣目标、重点突出;再其次,坚持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此外,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类型多样而又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唯一场合,应紧紧围绕学生在课堂外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确保每一分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找准定位,完善机制,自我构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能力的提升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英语类专业也面临大批老教师退出一线教学、中年骨干教师短缺、青年教师队伍不稳等现状和问题。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以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是英语类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研讨会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对教师团队建设、教师职业发展及教师素质提升的迫切需求。与会专家学者呼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加强对高校英语类专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教学经验的交流。

    针对教师团队建设的机制模式与评估体系,不同院校间的交流展现了各具特色的理念与实践,也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视野。与会者认为,目前的教师发展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趋势,从品行素养、业务水平、专业发展三个维度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同时院校应找准自身定位,探索各具特色的“实践共同体”,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能力。例如,办学实力强的高校可以走“人文大学科”的发展模式,走“研究型英语专业”之路;师资队伍一般、办学实力一般的高校可以走“教学技能型英语专业”之路;师资队伍较弱、办学实力有限的学校,可以考虑走“应用型英语专业”之路。

    本次研讨会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观点纷呈,亮点频出。参会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的570所高校,涵盖我国高校的各个层次与类别。与会者的讨论既融汇着为国家及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又体现出推动教学创新、提升教育质量的信心。研讨会把握形势,胸怀大局,以面向未来的中国与中国未来的外语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教育主管部门重要文件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全体参会人员充分认识到,变化中的世界对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发展对外语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期待,教育环境与教学对象的变化对外语教学的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新挑战。面对新要求、新期待和新挑战,英语类专业深化改革已成共识,创新突破势在必行。

    在本次大会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经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商议,对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供各教学单位参考:

    一、坚持英语类专业内涵式发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道路。

    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根据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学校标准。

    三、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元人才培养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完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六、进一步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七、建立健全英语类专业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规范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全国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探索英语类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开端,铺筑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次大会,外语教育工作者共同回顾过去,英语教育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起展望未来,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国高校、外语教育界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继往开来,探索突破,创新进取,迎来英语类专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电话:0719-8512719 教务邮箱:qyjwc1@163.com 版权所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