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比拼:专业设置跑不过市场需求
日期: 2013-10-28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8日第七版

 ■周波 向峰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我国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据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下降10%—15%,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实际上,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我国经济建设亟需各方面人才,另一方面,当下的大学生群体面临就业形势严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困局,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专业稳定与市场波动冲突

    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前几年在高校中还是热门的动画、生物技术等专业,在2012年度就业率全面下降,因其较低的就业率,被列入“就业红牌专业”。这些专业的未就业的毕业生是因为同期类似的专业人才已经趋近饱和程度,毕业生数量远大于当年社会需求,“找不到工作”,致使就业形势严峻。

    在传统计划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高校专业设置具有稳定性、相对静态性。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却具有动态性、波动性,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甚至脱节现象十分突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面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明显滞后,今年的“热门”专业,四年之后,当专业的扩招速度大于社会实际需求的增长速度,市场趋于饱和,“热门”也就变成了“冷门”。

    精英培养与普通就业冲突

    专业设置与就业之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招不到人”。据统计,在全国700万名技术工人中,目前中、高级工人占比例仅为40%,与发达国家85%的比例相距甚远,造成我国各行业高级技工非常短缺的局面,这些岗位亟需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然而,企业却苦于寻觅不到合适的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并没有实现从单一“精英化”培养向“精英与大众”兼备人才的转换,依旧沿袭“象牙塔式”的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单一、传统专业人数比重过大,适应高新科技的专业薄弱,操作型、实践性课程短缺,专业课程远离实践、远离市场。这种专业与市场的疏离状态,导致了有岗位但是招不到员工的局面,课程专业的“精英化”培养与就业的“大众化”技能缺失现实冲突明显。

    缺少“造饭碗”创业教育

    2012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而美国则是20%,大学生创业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近年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得益于其大学校园旺盛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从“找饭碗”到“造饭碗”的大学生创业型就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微软、雅虎、谷歌等新经济企业最初都是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以斯坦福大学为例,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产业群基地硅谷有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创办。在国内,一般本科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留学。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局限于学术研究型、实践应用型,缺少以突破资源约束、寻求机会、创新求变为特点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由于长期以来的以分数为主导评价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薄弱、缺乏创新意识,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尽快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刚刚起步,亟需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激发创业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如何科学设置专业布局,有效链接学科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实现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平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

    大学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社会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必须面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应该从封闭走向开放,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

    正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的“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订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让专业设置不再是单向维度的、仅从教育部门考虑的问题,而是着眼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专业设置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其成为未来大学生通向职场的“立交桥”。

    建立专业预测与退出机制

    大学作为创造新知,推进社会进步的智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专业设置既要跟随市场,同时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用专业来引领社会的发展。新一轮知识经济的兴起,几乎都是围绕大学研发的新科技、新技术展开,以新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里,大学以及可以通过对社会产业结构发展的预测,通过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分析,预测相关专业,储备新兴产业需要的人才。近几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根据国际化高端经济人才未来需求变化,新开设了经济统计学、商务英语、投资学、物流管理、保险精算、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和专业方向,增加了经济学荣誉学士实验班、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色班、全球风险管理FRM特色班等新的培养方向和模式,为国家经济建设下一步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就业工作赢得主动。

    另外,对于连续多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样招生与就业挂钩,两者有机联系,以市场为导向,将就业工作作为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确定的重要依据,实现专业与市场的动态平衡。

    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职业锚”(career anchor)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加·施恩(Edgar Schein)教授提出的。职业锚是一个人的才干、价值观、动机经过自省后形成的,它可以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职业锚”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航船的锚一样,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现实情况是,当代大学生并不十分明了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面对多样化的现实选择,不知该如何应对,盲目就业之后对职业岗位满意度不断下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课就十分重要了,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确认自己的“职业锚”。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不是简单地组织几个讲座只是面向应届毕业生,或是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成功的就业教育恰恰是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中深度嵌入就业课程,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四年专业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和实用性教育相结合。近年来,为拓展就业工作的服务深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学科专业与就业技能相结合,规划建设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以“模拟”为主要手段,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进行就业创业的模拟室,截至2013年6月,培训的学员超过400人,为学生提供模拟职场环境、有针对性地协助学生体验多重职业发展道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培育创业孵化体带动就业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有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外部环境支持,帮助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创业者走向市场。通过前期的创业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外围支持促使大学生企业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创业孵化支持体系在大学生成功创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012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留学生团队的创业项目“iHiM留学生之梦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获得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之所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得益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近年来构建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近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立了以“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创业孵化体系模式,将创业教育课程的外延拓展,创业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将创业课程,而是将创业教育与创业政策、创业外围支持整合在一起,使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个良性的环路,有力地提升了创业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电话:0719-8512719 教务邮箱:qyjwc1@163.com 版权所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