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2项) |
序号 |
主要完成单位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1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学做互动 知行合一 构建多元协同装备制造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新机制 |
罗敏、李慧玲、雷钧、刘凌云、徐金瑜、樊峻杉、梅建伟、马彬 |
2 |
汽车工程师学院 |
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 HUAT 东风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
钟毓宁、杨亚会、周海鹰、张红霞、周奎、龚家元、陈兴林、兰建平 |
一等奖(8项) |
1 |
汽车工程学院 |
面向新产业和新经济的车辆工程专业改革与内涵建设 |
李楚琳、周红妮、冯樱、尹长城、郑冬黎、刘成武、李秀峰、袁显举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面向新工科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与实践 |
张元好、刘峰、曾大新、肖海峰、王金凤、罗成、沈培智、朱秀芳 |
3 |
经济管理学院 |
立足现代社会文明的《汽车文化》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姚丽萍、肖生发、郭一鸣、王中、赵晓晓、薛建云 |
4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产教融合、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汽车电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梅建伟、魏海波、罗敏、刘杰、刘凌云、王龙 |
5 |
经济管理学院 |
构建“三协同、四融合”育人模式,培养“双强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
何波、殷旅江、杨立君、王江华、付雅琴、贾静、王欢、邓晓君 |
6 |
机械工程学院 |
面向汽车装备制造战略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宫爱红、任爱华、周学良、陈君宝、胡明茂、李峰、王军 |
7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四位一体、八共协作,培养“亲产业”知识产权人才 |
董文波、杨高举、黄永昌、成继平、范萌、肖玉杰、李秀刚 |
8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抓手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
计毅波、刘明辉、黄永昌、杨高举、马保青、孙绪兵、王亚娟、谢超 |
二等奖(15项) |
1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汽车工程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黄海波、王卫华、程登良、陈宇峰、梁玉红、江学焕、张涛、张金亮 |
2 |
外国语学院 |
以能力为导向的层级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朱战炜、杨荣广、王辰晖、翟全伟、陈小勋、方鹏、叶慧、黄希 |
3 |
学工部、团委 |
基于第二课堂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
王文山、王红英、何静、刘俊、程俊峰、金月、董圣滨、张华 |
4 |
理学院 |
遵循专业认证OBE理念的工程数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
周骁、王思山、张泽麟、刘利敏、姜皓 |
5 |
经济管理学院 |
面向“汽车贸易和汽车金融”行业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专业综合改革 |
李雪涛、周恩德、严龙茂、余淑秀、肖靖、万冰魂、张倩、刘昕雨 |
6 |
外国语学院 |
新工科共核知识驱动的ESP课程体系研究 |
杨成、Fiona Henderson、宋仕鹏、郑冬黎、王辰晖、朱战炜、杨荣广 |
7 |
机械工程学院 |
依托汽车产业背景构建机械工程实践教学大平台 |
王生怀、徐风华、陈育荣、宫爱红、李峰 |
8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多课程融合衔接、核心前沿课程建设、工程项目驱动、理论实践一体化”建设可编程自动化技术课程群 |
李慧玲、罗敏、雷钧、徐金瑜 |
9 |
理学院 |
地方高校材料物理专业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
马亚楠、张传坤、黄海铭、罗啸、曹名磊 |
10 |
汽车工程学院 |
立足工科大学生力学工程能力培养,建设《材料力学》精品课程 |
吴胜军、郝琪、尹长城、董焱章、覃玄、石振东、张建辉、季景方 |
11 |
理学院 |
基于MATLAB平台改造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
严钦容、岳田、刘开拓、陈丹丹、翁兢 |
12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互联网+汽车”战略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陈宇峰、程登良、王卫华、黄海波、张涛、江学焕、张金亮、车凯 |
13 |
机械工程学院 |
基于 OBE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 |
任爱华、王红霞、刘强、孙国兴、王欢、孙章栋、龚青山、张光国 |
14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多协同 四融合 五递进”专创融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
朱炜、缪勇、王中、何青萍、吕文卉、张璐琪、赵李娟、谢婉月 |
15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全过程的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王天国、张元好、曾大新、李建、罗成、张春、李峰光 |
三等奖(25项) |
1 |
经济管理学院 |
汽车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
肖俊涛、毛帅、李建忠、姚丽萍、武少玲、赵晓晓、黄爱琴、徐海涛 |
2 |
经济管理学院 |
“课、赛、训”融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李建忠、周恩德、魏仁干、姚丽萍、徐海涛、蔡亮、毛帅 |
3 |
经济管理学院 |
构建“3+3”培养模式,实践育人,三导四融,培养可持续发展型财务管理人才 |
高金玲、胡光宏、卢东阳、周明智、郁玉环、陈伟光、王红 |
4 |
机械工程学院 |
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 强化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制图类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
曹占龙、王永泉、金晶、何理、邓群林、邹春龙、伍英、胡青然 |
5 |
汽车工程学院 |
车辆工程中英合作项目“引入-融合-提升-创新”的落地践行 |
郑冬黎、冯樱、金阳、马迅、李楚琳、周红妮、李秀峰、罗永革 |
6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面向汽车装备制造产业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 |
雷钧、罗敏、李慧玲、吴岳敏、梅建伟、贾蓉、徐金瑜 |
7 |
图书馆 |
面向行业整合特色馆藏 以生为本创建育人空间 |
毕丽芳、张慧、王念春、杨续、翟永旭、李莉、陈晓英 |
8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刘峰、郭睿、李峰光、范宏训、王金凤、赵红利、李怀君、史秋月 |
9 |
外国语学院 |
“三维一体式”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
杨荣广、朱战炜、王辰晖、杨成、孙媛、翟全伟、李铮、王敬霞 |
10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自主学习体系构建 |
薛礼、吴年志、陈利、胡智慧、向郑涛、潘正清、刘振章、裘子煦 |
11 |
创新创业学院 |
“课赛一体 教师领创”的专创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
徐海涛、王永泉、江学焕、梅建伟、李建忠、蔡亮、李秀刚、孟光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基于课程思政的材料工程基础“一心二用三步走”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饶晓晓、张红霞、罗成、赵红利、李行志、盛晓菲、赵奇 |
13 |
理学院 |
高等数学分类分层教学改革 |
翁競、胡政发、刘荣、肖海霞、周骁、刘开拓 |
1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以实践技能提升为目标的法学校政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
陈来宏、黄永昌、杨高举、安军、成继平、汪峰、张书林、范萌 |
15 |
外国语学院 |
应用型地方工科院校共建式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
乔传代、许娟、王辰晖、朱战炜、杨荣广、陈绣丽、蔡凤梅、翟全伟 |
1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程教育背景下结果导向的实习实训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
肖海峰、朱秀芳、张元好、刘峰、李兵、王天国、王金凤、张军 |
17 |
理学院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特色教材建设 |
胡政发、李立安、张华培、姜皓 |
18 |
经济管理学院 |
OBE理念在经管类学生数理分析能力提升中的探索与实践 |
万冰魂、周恩德、余淑秀、朱静、郭萌萌 |
19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基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微软MOS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
李发海、向郑涛、陈艳海、曹霞、马明 |
20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课程建设 |
刘明辉、黄永昌、陶伟、孙绪兵、金威威、马保青、谢超 |
21 |
汽车工程学院 |
“思想引领、理实结合、与时俱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
程婷婷、姚胜华、韩同群、郭一鸣 |
22 |
理学院 |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周晓红、陈杰、吴云沛、胡永金、陈伟、毛书哲、张西平、吕东燕 |
23 |
体育课部 |
我校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公共体育课课程改革研究 |
张园、余超、余子义、石宏、杨建仓、周光海、王亚洲 |
24 |
汽车工程学院 |
汽车四化下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樊继东、杨正才、邓召文、康元春、刘成武、贺焕利、胡群、吕科 |
25 |
机械工程学院 |
《数字化设计制造理论与实践》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陈诚、王宸、李然、刘永、陈勇、鲍武、褚世耀、曹占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