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如何认识课程思政元素与非技术性指标
日期: 2025-08-2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日常教学中发现部分老师混淆了课程思政元素与非技术性指标课程思政元素与非技术性指标既有区别,又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和评价体系中存在紧密的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两者共同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形成有机整体。

一、概念界定:明确两者的核心内涵

课程思政元素:指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价值观(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规范(如职业道德、诚信友善)、人文素养(如人文关怀、批判性思维)、精神品质(如奋斗精神、创新意识)等,其核心是通过“隐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非技术性指标:相对于“技术性指标”(如知识掌握、技能操作、专业能力等可量化的硬指标)而言,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软指标”,包括职业伦理、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人文素养、社会适应力、价值判断能力等,聚焦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非技能性素养。

二、核心关系:载体与目标的双向互动

两者的关系可概括为:课程思政元素是培养非技术性指标的“载体与手段”,非技术性指标是课程思政成效的“具体体现与评价依据”,具体表现为以下三层逻辑:

1.课程思政元素是培育非技术性指标的“核心载体”

非技术性指标的养成无法通过单纯的技能训练实现,需依托价值观引导和人文素养培育而课程思政元素正是这种培育的“隐性教材”。

例如:在工科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元素),可直接推动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非技术性指标)的形成;

在商科课程中融入“诚信经营”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元素),可强化学生“契约精神、社会责任”的商业伦理意识(非技术性指标)。

2.非技术性指标是课程思政成效的“显性反馈”

课程思政的效果往往难以通过试卷直接量化,而非技术性指标的达成度可作为其“落地成效”的直观反映。

若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非技术性指标),可能源于课程中“集体主义”“互助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渗透;

若学生在职业场景中展现出清晰的伦理判断(如拒绝学术不端、坚守行业底线),则印证了“诚信为本”“职业操守”等思政元素的教育效果。

3.两者共同服务于“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仅掌握技能的“工具人”。课程思政元素与非技术性指标均指向这一目标:

课程思政解决“方向问题”(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非技术性指标解决“素养问题”(培养会合作、有温度的人);

二者结合,实现“技术能力”与“价值素养”的统一,最终达成“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电话:0719-8512719 教务邮箱:qyjwc1@163.com 版权所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