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或思政融合点
日期: 2025-08-28 信息来源: 点击数:

部分课程大纲中还存在未见思政元素或思政融合点不足的问题。大学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核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虽各有侧重,其融入需遵循“因课制宜”原则:理科重“科学精神与报国”,文科重“价值判断与担当”,工科重“实践创新与责任”,商科重“伦理与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以下按课程类别梳理其核心思政元素及典型融入点:

一、公共基础类课程:夯实价值观基础

公共基础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载体”,思政元素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1.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基础课

核心思政元素: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家国担当、辩证思维

融入点

· 学科史:讲解孟少农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致力于中国汽车工业建设事业,传递科技报国精神;

· 定理/公式:通过“哥德巴赫猜想”的百年探索、提取青蒿素的实验历程,培养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研态度;

· 应用场景:结合物理原理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体现“科技服务社会”的价值。

2.体育/军事理论课

核心思政元素:拼搏精神、集体主义、国家安全观、健康中国理念

融入点

· 体育赛事:通过团队项目(篮球、拔河)培养协作意识;分析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故事,强化爱国情怀;

· 军事理论:结合国防史(如甲午战争教训、抗美援朝胜利),树立“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意识;讲解现代国防科技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人文社科类课程:强化社会认知与价值判断

人文社科类课程直接研究人类社会、文化、思想,思政元素更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规律、认同主流价值观。

1.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载体)

核心思政元素:唯物史观、辩证思维、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如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探索);

· 中国哲学:对比儒家“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相通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 伦理学:结合“电车难题”等案例,讨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

2.历史学/社会学课程

核心思政元素:历史自觉、民族认同、社会担当、文明互鉴

融入点

· 中国史:通过鸦片战争后的救亡图存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理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的历史逻辑;

· 世界史:分析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比中西现代化路径,认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 社会学:调研“留守儿童”“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如参与公益、政策建议)。

3.法学课程

核心思政元素:法治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制度自信、家国情怀

融入点

法学:结合《民法典》“见义勇为免责”条款,讨论 “法理与情理”的平衡,培养法治信仰;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宪政,增强制度认同;

三、理工类课程:突出科技报国与责任伦理

理工类课程以自然规律、技术应用为研究对象,思政元素侧重培养“科技为民”的担当和伦理意识。

核心思政元素: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科技报国、工程伦理

融入点

· 技术史:讲解华为攻克芯片技术的突围,传递“卡脖子技术”突破的紧迫性;

· 工程案例: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团队协作、生态保护措施,强调“大国工程”的社会责任;

· 计算机科学:结合“算法伦理”(如大数据隐私保护),讨论技术发展的“底线思维”。

四、艺术类课程:厚植文化自信与审美情怀

艺术类课程通过作品、创作、审美传递精神力量,思政元素侧重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

核心思政元素:民族精神、文化传承、时代审美

融入点

· 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的“飞天”、故宫建筑的对称美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现代创作:分析徐悲鸿《奔马图》的爱国激情、方增先《粒粒皆辛苦》的劳动赞美,引导艺术创作扎根现实。

五、商科/经管类课程:培育诚信守责与社会价值

商科类课程聚焦经济活动与管理实践,思政元素侧重伦理操守与社会价值平衡。

1. 经济学/管理学课程

核心思政元素:共同富裕、企业责任、市场伦理、制度优势

融入点

· 经济学:对比“效率与公平”,结合脱贫攻坚成果,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管理学:分析企业“ESG(环境、社会、治理)”实践(如新能源企业的环保投入),强调“企业不止追求利润,更要回馈社会”。

2. 会计学/金融学课程

核心思政元素:诚信为本、风险意识、国家金融安全

融入点

· 会计学:通过“安然事件”等财务造假案例,强调“不做假账”的职业底线;

· 金融学: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理解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对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作用。

六、外语类课程:兼顾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

外语类课程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思政元素侧重“讲好中国故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核心思政元素:文化互鉴、国家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

融入点

· 语言学习: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论语》等著作时,传递中国理念与文化精髓;

· 跨文化对比:分析中西节日(如春节与圣诞节)、价值观差异,既尊重多元文化,也坚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自信;

· 国际议题: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案例,讨论外语人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 邮编:442002 电话:0719-8512719 教务邮箱:qyjwc1@163.com 版权所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教务处